周恩来一直都很清廉,对自己要求严格,新中国成立后,他还是像打仗那会儿一样,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。他从来都不舍得乱花一点东西,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,皮鞋也是修了又修,一直穿着。
周恩来直白地讲:“咱们中国六七亿人呢,总理就这么一个,再穷我也不差那几件衣裳。但这不是差不差衣服的事儿,我这么做不光是为了我自己,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要节俭,别老想着享受,得保持咱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老样子。”
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,1962年周恩来去东北检查时,瞧见一个大礼堂的柱子,顿时火冒三丈,马上下令:“这礼堂以后不许用了!”
想想周恩来一直都很节省,那这个礼堂的柱子到底有啥不一样?为啥周恩来不让再用了呢?
【周恩来:艰苦朴素是共产党的本色】
共产党人的本色一直都是吃苦耐劳、不讲究。在第四次反“围剿”的时候,周恩来是中革军委的副主席,他不仅亲自上战场打仗,还一直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。他和战士们一样,吃的是用野谷子做的“梢子饭”,睡的是硬邦邦的木板床,盖的是一条很老的灰色毛毯,连枕头都没有,就随便找了块砖头来垫着睡……
红军打赢仗后得到的一些东西,警卫员们想留点儿给周恩来改善生活,可他坚决不要,总说:“这些都归公家,给我干啥用!”
红军长征路上,有次警卫员瞧见周恩来的茶缸破得不行,就想给他换个新的。可没想到,周恩来不但没答应,还批评说:“这茶缸还能用呢,别说现在红军东西紧缺,就是东西多也得省着用,不能糟蹋!咱共产党员就得勤俭节约!”
抗战那会儿,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在武汉忙活着,平时都穿着旧军装接待客人。可碰上要开个大记者会,手下人就想给他置办套新中山装,觉得这样才不会让外国记者小瞧了去。
周恩来却对工作人员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,他说:
我挺爱穿新中山装的,但现在不行了,一来是钱不够,二来也没法跟外国人比。我就穿着这身衣服去见他们,人家也不会小瞧我。再说了,我们可不是靠穿得好让人佩服,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抗日救国行动和办法!
不出所料,第二天周恩来穿着他那件旧军装去会见各国的记者,结果大家都被他的说话和做事风格迷住了。有个美国记者就说:“真没想到他竟然穿着带补丁的旧衣裳,不过,衣服旧点也不耽误他成为中国的一位大英雄。”
那时候,为了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周恩来要坐火车去石家庄和卫立煌见面。工作人员给他订了张包厢票,可他为了省钱,非要换成三等车票。火车一到站,卫立煌派来接他的军官在包厢里没找到周恩来,走出来一看,发现他正从三等车厢下来呢。
之后,那位军官不停地称赞周恩来说:“周将军身为共产党的大官,竟然坐着普通的三等车厢来参加会议,真是太不容易了,太让人佩服了!”
国共联手那时候,周恩来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忙着,他总是穿着打了补丁的军装。有回警卫员看他裤子破得不成样了,就自己作主给他换了条新的。
周恩来得知此事后,立刻严厉地指出:“怎么能不问我一下就擅自决定呢?现在还有不少同志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干活呢!把这个拿回去,记住了,咱们共产党就是要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!”
1948年夏天,当党中央在河北的西柏坡安家时,周恩来带着机关的同志们去田里帮农民收小麦。他手里紧握着镰刀,汗水不停地流,干得非常起劲。等麦子割完了,他又主动挑起麦子,往场院里送。
当地的农民看到周恩来那么拼命干活,就劝他歇一会儿,他笑着回应说:“多做点活挺好的,既能强身健体,又能锻炼意志力。”
1949年新中国一建立,毛主席和周恩来他们就住进了中南海。那时候,因为要会见外国客人和参加重要的会议,周恩来就去了北京很有名的“红都”服装店定制服装。
工作人员对周恩来说:“这家店在全国都很有名呢。”周恩来笑了笑回答:“我就是冲它的名气来的!”当工作人员介绍起英国呢料、澳大利亚毛料这些外国面料时,周恩来摆摆手说:“有没有中国产的面料?我只要中国产的,不管是毛的还是布的,国产的就行。”
1954年冬天,周恩来得知老百姓坐公交车挺不容易,就决定自己亲自去瞧一瞧。有一天下午,正好是大家下班坐公交的高峰时间,他就带着秘书和警卫员一起挤上了公交车。
视察时,群众在车上认出了周恩来,都赶紧起身想让他坐下,可周恩来为了更贴近百姓生活,就是不肯坐。下了公交车,他又去坐了无轨电车,在冬夜寒风中绕着北京转了大半圈。之后,周恩来开了个会,就比如安全岛怎么建、人行道怎么设等问题,给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。
虽然新中国成立了,周恩来当上了国家总理,身份地位不一样了,但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,还是那样勤俭节约,品德高尚。
周恩来在法国打工学习时穿过的一件老西装,放了40多年后,已经小得没法再穿了,可他还是舍不得扔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把这件西装拿给裁缝,让裁缝想办法改改,做成一件中山装,接着又穿了起来。
周恩来有一件1950年买的睡衣,上面打满了补丁,原本白底蓝格的绒布早已磨得破旧不堪,可他就是不舍得扔,一直穿到去世。还有一条用了20多年的浴巾,上面密密麻麻地缝着14个补丁,他也舍不得换新的,直到晚年住院时,还把它当作枕头巾垫在头下……
【多付钱,令下级不再送礼】
周恩来不仅在用东西上一直保持着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好习惯,在吃的方面也是这样。无论是在困难的战争时候,还是解放后生活慢慢变好的日子里,他都坚持和大家一起吃一样的饭菜,绝不搞一点点特殊。
大家都知道,中央的会议经常一开就是老半天,有时甚至整个晚上都在开,所以好多领导人在开会时都会中途吃点东西。周恩来去参加会议用餐时,首先就问桌上的饭菜是不是跟大家的一样,他不允许别人为他搞特殊,单独准备吃的。
周恩来在重庆负责八路军办事处和《新华日报》时,因为太过劳累,变得越来越瘦,这让大家看了都很心疼。到了吃饭时间,厨房的同志特意给他炒了盘榨菜,可没想到,周恩来当场就提出了意见:“咱们在后方没理由讲享受,真正该享受的是那些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们!”
解放后,周恩来从农村到了城市,生活改善了很多,但他一直很节省。就算是副总理、部长这些大领导开会,中午也就吃个简单的工作餐。
从1950年起,中央就定了个简单实惠的吃饭规矩,就是“四菜一汤”。打那以后,不管周恩来身处何地,只要吃饭,他都按这个规矩来,还会自己掏钱付账。周恩来这么一带头,大家也都跟着做,慢慢这就成了个习惯。
冰心记得,1952年她从日本回来后,周恩来总理见了她,还请她一起吃了晚饭。可让冰心大吃一惊的是,堂堂国家总理,晚餐竟然就只有四个菜加一碗汤。江西以前的省长方志纯也提过这事儿。
1954年,我去了北京参加国务院的一个会议,周总理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,我们高兴坏了,心里琢磨着周总理会用啥好吃的招待我们呢。可没想到,最后上的竟是平平常常的家常菜,让大家都挺失望的。
有一次,周恩来去鞍山看看情况,按规定午饭和晚饭都该是两菜一汤,可工作人员却准备了四菜一汤。周恩来一看桌上的菜,脸色就沉了下来,马上说:“不是说好两菜一汤嘛,怎么多了两个菜?赶紧拿走!”
工作人员对总理提议道:“总理,菜都摆上桌了,撤掉也挺可惜的,要不咱们就将就着吃?晚上再按标准来准备?”周恩来总理放下筷子,认真地说:“规矩不能破,把这两道菜撤走,晚上热一热我再吃!”
没辙了,工作人员只能把多余的两道菜撤走,晚上又热了热给总理吃。周恩来看到工作人员照着自己的意思办了,心里很高兴,接着说:“别给我大米饭了,换一碗高粱米饭吧。”
因为高粱米是东北那边特有的,很多人吃不习惯,大家也怕周恩来总理吃不惯,怕不好消化,所以有些拿不定主意。周恩来总理看出了大家的为难,就说:“东北的老百姓都能吃高粱米,我作为总理,咋就不能吃呢?”
之后,有人给周恩来送上了一碗高粱米饭,他吃得十分有滋味。
在我国经历那三年的艰难日子时,粮食、油和副食品都特别缺,周恩来总理就提醒大家,领导得和老百姓一起挺过这个难关。他自己更是作为榜样,带头去做。
周恩来常常到各地走走看看,实地了解状况。为了不让地方上给他搞特殊,他特地列了个不吃的东西清单,像鸡肉、鱼肉、鸡蛋还有各种肉都不在内。而且,他还定了个规矩,每顿饭的花费不能超过五毛钱。
那时候,宾馆的服务员见周恩来吃得简单,怕他身体撑不住,就悄悄给他炸了油条和黄豆。周恩来得知后,非常不高兴,认真地责备了工作人员:“咱们国家现在还穷着呢,得省吃俭用过日子,不能这么糟蹋东西。以后日子好过了,也得一直勤俭节约下去……”
在那个三年很不容易的日子里,周恩来常常亲自在中南海排队打饭。有次他就打了碗玉米饭和一碗汤,汤喝到最后还剩点儿,他就拿窝窝头蘸着喝干净,一丁点儿都不糟蹋。
大家瞧见这场景,心里头都很不是滋味,都围着他劝:“总理啊,您肩上挑的担子太重了,可得好好照顾自己。虽然现在日子不容易,但咱们国家这么大,总能想办法让您吃得好点儿。”
周恩来温和地对大家讲道:“眼下全国老百姓都不容易,咱们当领导的得更得做好榜样,带好这个头。”
1961年快过春节的时候,周恩来的老家淮安有领导给他送去了藕粉、莲子还有好多小手工玩意儿。周恩来一看,马上就让办公室的人给淮安领导写了封批评信,还附上了中央不让送礼的规定,另外还寄回了100块钱。要说这100块,可比那些礼物值钱多了。
周恩来对自己要求很严,分得清公家和私人的东西,从不随便拿公家的一针一线。就算是喝了公家一杯茶,或者坐了公车办自己的事,他都会按规矩把钱补上。他常常出国访问,外宾会送他不少礼物,但他从不留着,全都交给了国家。
有一次,福州军区的副头儿龙飞虎特别想念以前的领导周恩来,就从福建寄了一筐橘子过来,还让人带话,说想让总理尝尝鲜。周恩来知道后,赶紧说:“我不要,还是让他拿回去吧!”
大家都感觉这样做有点太苛刻了,就劝他说:“东西既然都拿来了,就别再往回拿了。”周恩来思考片刻,问:“那这橘子一筐得多少钱啊?”工作人员回答:“按市场价格,一筐是25元。”周恩来马上让秘书:“你给龙飞虎寄去50块钱!”
听说,周恩来常常会收到老部下送的一些家乡特产,他不好意思拒绝,但也不想白要人家的,所以就吩咐工作人员按市场上的价格把钱付了。不过这次,他给龙飞虎汇去的钱比市价多了一倍,这让工作人员都感到很纳闷。
周恩来笑着说明:“我多给点钱,他就不会继续寄东西来啦。”从那以后,龙飞虎真的没给周恩来送过东西了。
【周恩来看到礼堂的柱子,当即大怒:这个礼堂不准用】
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有些地方和部门打算盖些大点的楼房宾馆,可周恩来总理一直拖着没给签字同意。他老跟秘书们念叨:“要我签字挺容易,但这钱是国家的,是老百姓辛苦挣来的,我不能随便就批了,这笔太重,下不了手啊!”
1962年,周恩来去了鞍山市看看情况,那时候鞍山刚好新建了一座宾馆,当地的领导就想让周恩来住进去。但周恩来他们到了宾馆,瞧了瞧里面的设施后,硬是不肯住。他说:“宾馆建这么好干啥?要知道全国还有好多地方挺苦的,我住这儿不合适!”
接着,周恩来他们选了一个条件不太好的旅馆安顿下来。在考察期间,周恩来还发现鞍山市正在建一个大礼堂,好多地方都照着人民大会堂廊柱的样子来建的。
周恩来瞧了后非常恼火,怒气冲冲地说:“你们这是在搞啥名堂?怎么把人民大会堂那套搬到这儿来啦?”接着,他做出决定:“这礼堂别建了,就算建成了也不能投入使用!”
周恩来不仅对外面的建筑要求很高,对自己的住所也是要求得非常严谨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住进了中南海西北边的西花厅,那是一个很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。在那儿开过好多重要的会,也定下了好多大事情。去过西花厅的人都说,那地方“一点不花哨,就是西花厅”,这就能瞧出来,西花厅的装修挺简单的。
西花厅的老房子年头不短了,周恩来和邓颖超住进去前虽然刷了墙、喷了涂料,但地上老是湿漉漉的,没多久墙就变黑了,还泛起了灰色。地砖也是湿湿的,办公室里铺的地毯因为湿气太重都长虫了,这也让周恩来常常关节疼。
工作人员好几次建议要修缮房子,可周恩来一直不肯答应。直到他们劝说:“总理,房子再不修就要坏掉了,到时候修起来更花钱。”周恩来这才答应,他说:“修可以,但绝对不能奢侈浪费,哪里坏了就修哪里,得尽量省钱。”
1959年,趁着周恩来和邓颖超都不在家出差的空档,工作人员本着省钱又好用的想法,给西花厅做了一次小整修。这次就是换了些烂掉的小木头梁子,把掉皮的墙重新刷了一遍,换了新的窗帘和吊灯,还铺上了地板。另外,他们还从钓鱼台国宾馆找来一张没人用的旧木床给换上了。
虽然要修的地方不多,但修完后的样子让人耳目一新。可是,西花厅修缮后的样子周恩来却并不喜欢,他一进门就愣住了,赶紧问旁边的工作人员:“这是怎么搞的?不是说只修坏的地方吗?怎么弄得这么隆重?现在国家还在难关里,是谁让你们添这些新东西的?”
周恩来索性连房间门都没踏进一步,直接就在钓鱼台5号楼,那个他办公和招待外国客人的地方住下了。工作人员本想让陈毅去劝劝周恩来,可没想到,周恩来先把陈毅请到了国务会议上来帮忙。
在会议上,周恩来谈到了家里装修的事情,并进行了自我反省和检讨。
这次我去了南方上学,到处逛了逛,但回家后才知道家里为了给我修房子花了好多钱。我反省自己是应该的,但最让我心里不舒服的是,我的房子修了,还起了个带头作用,这可不是个好头。要是这个头开了,那以后副总理、部长、副部长们的房子,是该修还是不该修呢?
周恩来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多次做自我检讨,大家都以为他的住处装修得特别豪华,结果一去才发现,只是些需要修补的地方。但就算这样,周恩来还是坚持不回西花厅住。
周恩来的侄子周尔均得知此事后,就来劝他伯伯:“您平时总叮嘱我们要珍惜国家的东西,您看西花厅都这么老了,不修好的话,可能会有危险。再说,修修西花厅也是保护国家财产嘛,这么想也没错呀,伯伯您就别生气了!”
周恩来听完之后微微颔首,不过脸色依然凝重地说道:
你说的话挺有道理的,我并不是反对装修,只是反对装修得太过分。你得明白,我是这个国家的总理,不能带这个奢侈的风气。要是一旦我带了头,那下面的副总理、部长、副部长他们都会跟着学,到时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,可就难以预料了……
周恩来稍微停了停,接着说道:“把我住的地方弄得这么豪华,影响不太好。咱们要求别人做到的,自己得先做到,一点特殊都不能有。”周尔均听了,点了点头,没再多言语。
后来,直到工作人员把窗帘、吊灯都卸了,床也送回去了,周恩来才好不容易答应搬回西花厅。就算这样,他还是不停地自责,说:“只要我还是总理,中南海里就不能大兴土木。”他还特别认真地告诉几位副总理和部长:“你们可千万别犯我这样的错啊!”
想必大家看到这儿都挺纳闷,为啥周恩来会对这事儿这么上心呢?其实是因为他想得更为长远。
周恩来讲过:“我作为国家的总理,做个好榜样能带动很多人,同样,要是做个坏榜样也会影响很多人,因此我得好好要求自己。要是大家都跟着盖起房子来,我还怎么去管别人呢?这榜样可得由我来树!”
周恩来以身作则,生活简朴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领导干部和党员们树立了好榜样,这正是他勤俭节约好品质的真实反映和具体表现。
周恩来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,对家里人也是管得很紧。他的妻子邓颖超感受更深,她曾感慨地说:“做总理的夫人真的不容易。”
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,一直互相扶持、不离不弃,但他们从未违背过组织的规定。结婚后,他俩定了个规矩,就是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或单位上班,但不能在同一个部门直接一起工作。这么多年来,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始终坚守着这个约定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不少人跟周恩来说:“邓颖超资历深,为革命立了大功,该在政府里当个部长。”可不管大家怎么讲,周恩来就是不答应,他说:“只要我还是总理,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里当官。”
不仅如此,周恩来在职务安排、工资定级等方面还常常“刻意”地给邓颖超“降低标准”。人们或许会觉得周总理这样做有些不合情理,但邓颖超却满心理解并毫无怨言。她曾说:“恩来之所以这么做,我是深深理解的!”
周恩来曾经这样说过:
咱们国家现在还不算有钱,得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老传统,就算以后有钱了,这个宝贵传统也不能丢掉!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
- 2025/10/12眉县“庆丰收 迎国庆 弘扬‘四为’精神·传承时代家风”主题书画展盛大开幕
- 2025/08/202025年7月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监测月报
- 2025/07/07专注高性能线束装备研制 海昌智能北交所IPO申请获受理
- 2025/06/25警惕!髋关节疼痛可能是股骨头坏死信号,早诊早治是关键_患者_治疗_生活
- 2025/05/24安达科技:截至4月30日已累计回购91.96万股

